新疆,作為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166萬平方公里,14個地、州、市,89個縣,每個地方都有獨具特色的美食小吃。要想吃當地特色、地道的美食,只有走進新疆親身體驗挖掘才行。
新疆的風味小吃富有民族特色,品種繁多,味道純美。塞外邊疆地區的浩瀚沙漠與遼闊草原風情萬種,令許多人悠然向往。凡到新疆旅游觀光的游客,大都懷著飽覽大漠雪山美景之余、再品嘗新疆美食的愿望。
的確如此,新疆的風味美食可以說是中國食苑中獨具風味、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一支奇葩。越過天山,走出新疆的美食有烤羊肉串、烤馕、手抓飯,而更多的具有精湛手藝,美妙口感的美食,像油塔子、馕包肉、胡辣羊蹄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則需要走進新疆親身體驗挖掘才算地道。去體驗這些美食之前,不妨先了解下它們的制作手法,親口品嘗時想必感觸會更加深刻吧。
拌面

俗稱拉條子,一種不用搟、壓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制成的小麥面制品,加入了佐餐的拌面菜,是新疆各族群眾都喜歡的一種大眾面食,特別是維吾爾族和回族等民族的拉條子別有一番風味。
薄皮包子

薄皮包子(“皮特爾曼吐”)是維族人喜愛的食品。薄皮包子即蒸包子,包子皮搟得很薄,熟時幾乎透過包子皮可以看到里面的餡,吃起來好像包子皮都溶化到嫩肉油香中了。
巴里坤油酥饃

巴里坤油酥饃,燒烤不同形狀和不同配料、不同口味的饃饃,是巴里坤人年節的事情。用米糟制作的酵頭發面、醇香的新鮮牛奶發面自有一股撲鼻的米酒清香。搟成薄餅加油加糖,卷成花卷狀再按平,而后放入用土制成的烤爐中烘烤半小時即可食用。加蒸好的葫蘆,燒制的倭瓜饃黃亮油香,加香豆子清油燒成鍋盔,口感獨特,不可不嘗。
布爾哈雪克燉魚

想要吃到正宗的布爾哈雪克燉魚,還要到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境內的伊犁河畔。將魚去鱗開膛、洗凈,剁成塊,下鍋清燉,再加入鹽和干辣椒;臨出鍋前加上布爾哈雪克嫩莖,文火熬燉片刻,掀開鍋蓋,一股清香撲鼻而來。鮮香的魚加上布爾哈雪克的清香讓人饞涎欲滴,嘗一塊魚肉,鮮嫩肥美;喝一口魚湯,回味綿長。
扁豆面旗子湯飯

在半個世紀以前,是窮苦人家經常吃的一種湯飯,在當時缺糧少食,人們就拿一小把面揉和搟成薄薄的面皮,撒點鹽,再放一些蔥花和扁豆,煮熟后就湯面吃,它是一種家庭的主食,也叫“貧民飯”。如今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有的主婦偶爾買些機制碎面,回家后隨手做來,但總覺得味道不夠正宗。怎么辦呢?
炒羊肚

羊肚中所含的營養成分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
博湖烤魚五道黑

博斯騰湖中的鯽魚、鰱魚、鯉魚、赤鱸等有機魚為原料烤魚倍受游客喜愛,不僅給當地烤魚經營者帶來一批可觀的收入,也成為旅客必吃的一道菜。
“走遍南北疆,博湖魚最香”。烤魚“五道黑”已成為南來北往游客必品嘗的一道大餐。
現如今烤魚“五道黑”是博湖縣乃至庫爾勒夜市的“金牌小吃”,名聲大振,日益興盛,現已成為博湖旅游一大景點和重要服務窗口。
刨冰和冰淇淋

以前新疆人會在三九嚴寒的時候到河里采冰,夏天再拿出來解暑。直到現在還有很多這樣原始的,不用冰箱的刨冰和冰淇淋,味道很贊!
巴哈力

也有人將之寫成“巴哈利”、“巴哈里”或“帕哈力”、“帕哈里”、“帕哈利”的。這是一款逢年過節,新疆少數民族必定擺到餐桌上的精美點心.巴哈里原是俄羅斯族常食的一種點心,也有人稱其為黑蛋糕。
爆炒羊雜

羊雜即羊下水,把羊頭、蹄、心肝、腸肺以及羊血洗凈、煮熟、切碎。羊雜是大西北地區常見的傳統風味湯類小吃,羊雜的做法有很多種可以做湯可以做菜。羊雜加上蔥、蒜、辣椒等調料,裝入鍋內,放一塊羊尾油,還可另加細粉條,煮好后,撈到碗里紅白相間,熱氣騰騰,油而不膩,令人垂涎欲滴。是一道暖胃、驅寒的保健佳肴。
粉湯

粉湯是新疆回族的風味小吃。每逢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幾乎每家回族都要烹制粉湯,恭候貴客和親友們的到來。這種風味小吃雖然上不了宴席,卻深受群眾的喜愛。
粉湯味道鮮美,略酸微辣,適合北方人的口味。其做法并不復雜,但要做好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盤雞

新疆大盤雞是新疆地區名菜,大約起源于80年代后期,主要用料為雞塊和土豆塊,配皮帶面烹飪而成。新疆大盤雞色彩鮮艷,有爽滑麻辣的雞肉和軟糯甜潤的土豆,辣中有香,粗中帶細,而且經濟實惠,親朋聚會食用尚家。
風味包子

伊犁的包子,有烤制的、煎制的、蒸制的,方法各異,滋味也不相同。最常見的有烤包子、水煎包子和薄皮包子。餡料一般都用羊肉或牛肉、洋蔥和鹽調成,并加適量孜然、胡椒等佐料。水煎包子用發面,包餡成坯,然后將包子一個個擺在燒熱后涂上油的平鍋內,澆湯、灑干面粉,將鍋蓋扣緊,10多分鐘就熟。它的特點是:油亮金黃,吃起來松嫩爽口,油而不膩。烤包子和薄皮包子都用“死面”,即用鹽水揉制的面,做成包餡成坯,不過烤包子坯是長方形的,便于在馕坑內貼烤;而薄皮包子做成圓錐形包坯,用蒸籠蒸熟。同樣的原料,因做法不同,而滋味各有特色。
牛肉蓋餅

我老早就聽過“牛肉蓋餅”這道菜名,可沒有機會一飽口福,不過,“魚蓋餅”小時候常常吃,多時候出自父親的手藝。因為童年是在博斯騰湖邊長大,我們飯桌上出現頻率最多的菜自然是魚嘍!媽媽不在家的日子里,父親會在魚肉翻滾的魚湯里丟進一張大大的面餅,蓋上鍋蓋,慢慢抽取鍋底的柴火,讓鍋里的面餅在吸收湯汁的過程中煮熟。估摸餅熟了,父親揭開鍋蓋,滿屋飄著魚肉的鮮香味。父親一手捏一根筷子,雙手一起使力,把鍋里的大餅分成若干份,然后,給我們姐妹每人舀一碗魚肉,夾幾塊面餅放上面。我們喜歡吃鮮嫩的魚肉,更喜歡吃被湯汁浸泡透的面餅,那個韌勁和鮮味,至今回想起,還會舌根下生涎。
怪味面

怪味面,是采用多種調料烹制成的湯底,麻辣鮮香,有多種說不出來的香味而得名,不大的鋪子,每天據說要賣出三千斤面條,非常的夸張。客人可以選擇不同的口味多試試,那里還有的是雪豆蹄花,湯汁雪白,營養豐富,加上紅油的沾碟,十分的開胃。
缸子肉

缸子肉,是新疆維吾爾人的一種特色美食,乃大鍋清燉羊肉的袖珍版。制作時,將羊肉和胡蘿卜切成小塊分成等分,分別放在一個個瓷缸子,置于爐子上,煮熟后撒些鹽巴即可食用。這種缸子在一個上世紀80年代以前,家家戶戶十分常見,多用來喝水和飲酒。
夾沙丸子砂鍋

夾沙和丸子都須先將精肉剁成肉泥,再加適量粉面、雞蛋以防過油時松散變形和僵硬。夾沙需增加的工序是先將雞蛋煎成薄餅,再包夾剁好的肉泥過油,夾沙的制作工藝很是繁瑣,現今要品嘗到正宗的夾沙決非易事。將成型的夾沙、丸子調以牛、羊骨頭湯,裝入砂鍋溫火燉20分鐘。
胡辣羊蹄

作為新疆的一種風味小吃食品,在新疆各城鎮的農貿市場、夜市及晚上的街頭巷尾等均有攤點銷售,您可盡情任意選擇,品嘗胡辣羊蹄時,一般手執而食,尤在夏秋季節,吃胡辣羊蹄喝新疆啤酒,胡辣羊蹄味道鮮美不膩,辣而味美,很讓人回味悠長,可以說是一種邀朋聚友的最佳消閑方式。
椒麻雞

這個也是我的最愛!又辣又麻,絕對適合喜歡麻辣的朋友。
澆汁夾沙

用雞蛋、面粉做皮,里面夾上肉餡后炸熟,呈長條狀。食用前先炸熟,有椒鹽、澆汁兩種方法食用!現在已成為很多人家過年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九碗三行子

“九碗三行子”是回族宴席上必不可少的菜,用9只大小一樣的碗來盛,把9只碗擺成三橫三豎的正方形,故名“九碗三行”。
雖說是9碗菜,但實際上只有5種菜品:丸子、燜子、黃燜肉、夾沙肉,最后是中間擺放的一份水菜(湯)。
后來,在一些老顧客的要求和游客們的建議下,有些大師傅在做菜時還增加蒸南瓜、燒椒麻雞、酸辣魚、燒羊排等花樣。
烤羊腰

烤羊腰 烹飪方法與烤羊肉串大同小異。但烤羊腰在新疆可是大補之品,一般一個成年男人一餐吃兩個烤羊腰足矣!~
烤全羊

烤全羊是選擇羯羊或周歲以內的肥羊羔為主要原料。羊宰殺后,去蹄及內臟,用精面粉、鹽水、雞蛋、姜黃、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調成糊狀,均勻地抹在羊的全身,然后用釘有鐵釘的木棍,從頭穿到尾,放在特制的馕坑里,蓋嚴坑口,并要不斷地翻動觀察,約1小時左右即成。烤全羊色澤黃亮,皮脆肉嫩,鮮香異常,是維吾爾族人民招待貴賓的佳品。
烤乳鴿

莎車的“烤乳鴿獨具風味,令人留連忘返。新疆各地的烤鴿子很多,莎車縣“木卡姆烤乳鴿”卻別有一番風味。莎車烤鴿子因野味十足,色澤鮮美,口感鮮嫩,肉質細膩,令人回味無窮,近幾年很快享譽葉爾羌河畔甚至天山南北。凡是來到莎車的人都會到“木卡姆之鄉飯館”用餐,不但可以品嘗到味道鮮美的烤鴿子,而且還可以親眼目睹整個制作過程。
烤雞蛋

烤雞蛋,是和田巴扎上所特有的。防在撒了灰的碳火上慢慢的烤,不停的翻動,火候一定要掌握好,否則雞蛋會0,弄的蛋黃四濺。這樣烤出來的雞蛋蛋清細膩、爽口,蛋黃有一股淡淡的焦香,是一種能記住一輩子的味道。
烤三蛋

烤三蛋,是夜市巴扎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將雞蛋、鴨蛋、鵝蛋放在撒了灰的碳火上慢慢的烤,不停的翻動,掌握好火候,烤熟后味道非常獨特,吃時醮些早已調好的鹽水或撒些鹽,讓人回味無窮。
烤馕

維吾爾族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食品,也是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種食品。維吾爾族食用馕的歷史很悠久。馕是用馕炕(吐努爾)烤制而成,呈圓形。
新疆烤肉

輕煙散盡,烤肉攤前依然是那樣熾熱。天熱無風時,烤肉師傅便手摯一塊尺許見方的薄木板煽起火來。炭火呼呼作響,烤肉滋滋亂叫。人在火光的映照下,在肉香的包圍中,格外愜意、暢快。不消五分鐘,肉熟了,烤肉師傅便利索的收扇,拿一只盤子裝好,遞于你—一種很世俗很特別的幸福會洋溢在烤肉攤的周遭,將你圍裹起來。
烤南瓜

烤南瓜是用新疆人打馕的馕坑烤制出來的,馕坑里悶熱的環境將南瓜烤得外焦里嫩,黃燦燦的,咬到嘴里還有沙沙的南瓜肉感,讓人吃了后并不認為自己吃的是南瓜。南瓜在馕坑里烤制2-3分鐘后,用刀子切開,放在一旁讓它涼一會,高溫下烤出來的南瓜冒著熱氣,飄著焦香,十足是吸引人的表現。
烤魚

烤魚是阿克蘇的傳統風味小吃,它鮮嫩不腥,香本酥可口,別具風味。 烤魚 烤魚是阿克蘇的傳統風味小吃,它鮮嫩不腥,香本酥可口,別具風味。
闊爾達克

維吾爾族用羊肉、黃蘿卜、土豆等燉的一種菜,是維吾爾族在喜宴、逢年過節用來招待親友的一種理想食品。將羊肉垛成小塊,放鍋里炒,放少許洋蔥、花椒、姜等調味品,然后放入黃蘿卜、土豆,炒至7成熟,倒水燉。這種菜味美,香氣四溢,色彩豐富,一般常用馕來就這種菜吃。
老虎菜

皮辣紅,也叫做老虎菜,叫它皮辣紅是因為材料是皮芽子,就是洋蔥那個家伙,還有辣子,西紅柿,名字很形象吧,很簡單的,吃起來很是爽口,特別是肉肉吃多了的時候,所以呢,新疆人一般在吃清燉羊肉的時候就要來盤老虎菜嘍。
辣牛肉粉條湯

要選擇粉條而不是粉絲,粉絲不禁煮,粉條禁煮,而且口感好。市場或超市賣干貨的攤位有賣。
牛肉就用里脊就可以,不要買牛腩,或者牛鍵子。因為煮好以后,要用手撕成絲。
用香油炒辣椒粉這步很重要,顏色和味道都是通過這步出來的,不要用普通油,不然,就出不來香濃的氣味了。
這湯辣辣的,而且湯里的材料很豐富,只一碗湯,就可以搭配米飯,成為一頓飯了。
蔥是湯里不可缺少的材料,不要吝惜蔥,多放一點,味道絕佳。要記得用蔥白哦。
駱駝奶

是由生存在新疆阿勒泰山雙峰駝的奶源,被成為“沙漠白金”。牛奶由于營養豐富而倍受青睞,是許多人每日的重要營養來源。駱駝奶的營養成分絕不亞于牛奶,可以為廣大牧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駱駝奶高鈣,飽和脂肪酸低,甚至還具有醫療價值。駱駝奶是非常健康的產品,駱駝奶可以協助糖尿病患減少對胰島素的需求,對新生兒有益,因為它不含過敏原,也證明駱駝奶對消化性潰瘍病患有益,對高血壓也有幫助。
羅布淖爾紅柳烤肉

烤肉的方式有很多,有串起來至于無煙煤的烤爐上,邊烤邊撒細鹽、辣椒面、孜然,肉香和調料的香味撲鼻而來,其景生動又熱鬧。還有用鋼筋焊好的鐵架子,把調好料的羊肉、排骨肉、里脊肉串在上面,放進馕坑里烤,烤好的羊肉串色澤油亮、辣椒面紅亮、孜然鮮綠,給人以色香的吸引力,站在烤肉攤的邊上,羊肉串吃到嘴里,肥香熱辣,風味無窮。羊肉串好吃可烤起來還有很多的講究在里面的。一是串肉要肥瘦間隔,肥肉邊烤邊流油,能使烤出的羊肉不干硬,二是串肉的工具也大不相同,在北疆大都用鐵絲、銅絲砸匾了串肉,而在南疆的很多地方人們大都用紅柳枝串肉,烤熟后還帶有淡淡的植物清香。
羅布淖爾小油馕

一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在面粉(或精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用馕坑(吐努爾)烤制,馕坑呈圓形,以土燒制而成。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沫等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為肉馕。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面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便是馕,是馕幫助他走完充滿艱辛的旅途。通過這個美好的傳說,各族人民把馕看做日常生活必備的食品。
拉條子

就是新疆拌面的俗稱,制作時不用搟、壓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制成,加入了各種蔬菜和牛羊肉,是新疆各族群眾都喜歡的一種大眾面食,特別是維吾爾族和回族等民族的拉條子別有一番風味。馳名中外,深受各國人民喜愛。
辣罐和血腸

辣罐是錫伯族人獨特的菜肴。通常將肉餡剁好,選用長辣椒切成2厘米一段將辣筋取出,再將肉餡灌入,掛糊后用油炸成金黃色撈出裝盤上席。有的還要澆汁,吃起來香辣帶甜,開胃爽口,能刺激食欲。特別是用發面餅卷食,風味更佳。錫伯族的血腸也別具一格。宰羊時,用大盆裝些鹽水接血,然后在開水鍋內稍煮凝結成血塊,再將血塊搗碎拌上剁碎的羊油和羊蔥末、鹽、姜粉、胡椒粉等料后灌腸,捆緊扎實,放入鍋中煮熟即成。切片乘熱食用,味道濃香,油而不膩。
賽里木老酸奶

賽里木酸奶好喝的秘訣在哪里?來到賽里木鎮,走進一戶居民家才揭開了秘密。原來制作這種老酸奶,需擠奶、煮奶、盛碗、放引、發酵五道工序。
牛奶質量直接影響著酸奶的口感。當地人喜用土黃牛的奶制作酸奶,黃牛的產奶量很少,但奶質很好,這是賽里木酸奶品質非凡的重要原因。該鎮地處天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山區,南部為平原,平均海拔1201~1396米,草原廣闊,盛產甘草等中草藥野生植物。黃牛吃著中草藥,喝著山泉水,奶汁品質自然不在話下了。
米腸子和面肺子

用羊下水做的一道名饌。做法是將羊肺子和羊大腸洗凈,將和好的面用水洗出面筋,呈糊狀加油和鹽,灌入面肺內,然后扎緊氣管,放入水中煮兩小時左右即成。米腸子是用切碎的羊肝、羊心、羊腸油、加胡椒粉、孜然粉、精鹽拌入大米,用水煮,待半小時,在腸中扎眼使之漏氣,煮一小時即熟。
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以食牛羊肉為主。牛羊肉風味小吃名類繁多自不待言,就是以羊的內臟作原料,也能烹制出鮮香異常的美味來。米腸子與面肺子便是其中的代表。
附1:各地*地方特色小吃/特產大全 點擊查看
附2:新疆地方特色小吃大盤點 (2) 點擊查看